一切要从两年前的一次作文作业说起。2023年9月,多多升读3年级。有一次,多多完成学校的作文作业“一个小水滴的旅行”时,在没有大人协助的情况下,兴致勃勃地创作,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。

王耳那刚学会遣词造句的女儿,写小水滴顺着河流流出了公园,经过黄浦江,经过一路奇妙的旅行之后,小水滴变成了一个雨滴,从空中坠落,汇入大海,结束了这场漫游。置身海洋之中,多多还发挥想象力写了一段小水滴的心理描写,讲述小水滴如何发现自己置身海洋之中,又是如何区别自己与大海。

王耳看过那篇作文,颇为欣赏。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,可以发挥想象力,文从字顺地记录下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故事,已经说明孩子在中文训练上颇有成果。

然而,学校的老师却不太认可这篇作文。批改回来的作文本上,语文老师用红笔布下数道红线,把孩子笔下小水滴如何发现自己置身海洋之中,又是如何区别自己与大海的语句压在底下。根据老师的批注,这些语句被判定不适合出现在作文之中,因为其“承上启下”的功能不明显。

这样的结果,让王耳感到惆怅。因为好不容易培养出女儿的文学审美趣味,看起来不符合学校的要求。她害怕还在学习感受和表达的孩子,会因为要满足作文的要求,逐渐变得畏手畏脚,不会表达。

“如果小孩写出来的东西一直被驳回,那她可能会丧失掉一些关于文学的信心。”王耳说。

为避免孩子受应试作文的思路捆绑,同时为孩子争取更多休息时间,王耳开始替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文。往往是她和女儿商量着先写一遍,然后让女儿誊抄一遍上交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也会让孩子领会一些应试作文的写作规律,以更好地与“自留地”写作区分。

尝试使用完成作文作业后,王耳立刻意识到, 可以用数秒钟生成一篇接近儿童语言习惯,且符合老师语文审美的作文。这依赖于每次学校布置作文时,总有一些硬性的要求。比如文章分几段写作,每个段落写什么。这可能会限制孩子发挥,但对于AI,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指示词,倒也省去王耳理解题目、拆分题目后翻译给AI听的功夫。

王耳发现,女儿会用自己的审美判断AI的遣词造句。一次,学校布置的作文题目是“我的乐园”。选择写作方案时,王耳提议女儿选择“在黄浦区图书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”,多多一口否决:“太做作了。”检查AI的作文时,读到一句浮夸的排比句,多多当即怪叫着大声朗读了出来,把这段当作笑话。

和众多家长一样,王耳知道在学校里获得优异成绩对于今后升学道路的重要性,所以,她想尽办法在作文上配合好老师,也让孩子轻松一些。她也会让多多努力跟着揣摩能获得高分的写作方法。例如,启发孩子去思考,选择滨江公园一角作为写作素材就不错,既可以写野餐、骑脚踏车等活动,还能将作文立意拔高到亲情与感受自然。

“不管孩子在外面吃得有多饱、多好,学校里的东西一定要应付好的。”王耳感慨。

“有些作文题目在她的生活体验之外,又想拿个高分,用一下工具无可厚非,但是要教会她如何科学使用。”王耳总是向多多强调,AI擅长说大话、空话、华丽套话,要学会警惕AI提供的虚假信息。空闲时间,王耳也会教多多如何利用网络和书籍反向检查AI提供信息的准确性。

面对一些作文题目,当发现多多有所感受、想要表达时,王耳还是会让多多自己写。更多时候,母女俩依然忙着应对老师的要求,去踩中加分点。那些多多心中原本的感受,和那些最近接文学和本真的东西,常常因为时间紧急而来不及被讨论。

一年前那个有关小雨滴的故事细节,多多和王耳都已经不记得了。小雨滴在世界畅游过的唯一痕迹,是静静躺在电脑里一个电子作文文档,经过修改,文章字里行间已难以寻觅孩子当时的心境。

三、引导孩子到汪洋中汲水

在广东佛山一所社区学校,教师张娟开设了一门公益AI应用文写作课。课堂自2025年2月底开课,如今已经有了20多名学生,最小的孩子读小学3年级,最大的学生正读初一。

开办这堂写作课,张娟一开始就思考着如何在引导孩子们得当地使用这个智能助手。在她看来,用好了工具,不仅可以启发审美,还可以提高效率。

每次上课前,张娟都会给学生们发一张问题记录表,引导孩子们感受和思考自己最真实的情绪与想法,再据此使用AI进行润色完善。

最新一批AI受害者,是中小学语文老师

学生填写的观影感受记录表

课程近半的时候,张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写电影《哪吒2》的观影感。一位学生提交的记录表格显示,他喜欢片中的反派角色“敖闰”,但到写作文时,因为缺乏素材积累,难以展开讲述。

在张娟的摸索中,如何引导因为“无米下锅”而写不出来作文的学生使用AI积累写作素材,是重要的教学环节。素材是孩子们写作灵感的基础。于是,张娟开始指导学生用AI来搜索敖闰的角色人物小传。加深了对人物设定和人物经历的了解后,孩子对于人物的感受会更丰富,写作文时也有更多的感受可以表达。

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时,张娟经常被提醒:教孩子的过程中自己要有一桶水。

意思是说老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修养越是深厚,就能教学得更好。

在张娟看来,AI拥有的,不仅是一桶水,而是一片海。和自己相比,AI更博学也更高效。作为老师能做的,或许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会正确地从海里汲取自己所需的水。

目前看来,引导孩子们用AI学习写作,张娟的尝试小有成效。

以一种模拟写作的心态,张娟尝试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作文“喂”给AI,要求AI生成不同语言风格、不同写作视角的同题作文。

只需要数十秒,有的学生,就看到了自己作文行文更加幽默的版本,也有的孩子看到了AI模仿科幻作品《三体》的文风,跟自己同题写作的文本。

利用AI,张娟的学生们也看到了如何翻转视角写作。比如,当写喜欢的小猫时,可以用小猫的视角,去描述它眼中的自己。顺着这个思路,AI会怎么写,成品看起来会是什么样的。

对照自己写作时的惯性思维,去观察AI生成的范文和思维过程,张娟认为,这可以启发学生用更多不一样的视角观察、思考世界,进行自我表达。

曾经有学生告诉张娟,上这堂作文课,让他们确定,用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件事可以很有趣,而他们的想法也是有意义的。

之所以会这么说,是因为在学校面对作文作业们已经学会收起自己真实的感受——那被老师判定为不重要——转而机械地去写下老师想要看到的事物。

在湘南的乡镇学校,深思熟虑后,肖雨决心再往前走走。看起来,要引导学生合乎分寸地使用AI写好作文,她要做更多的思虑和试错。

在这个师资力量不足,学生条件有限的中部乡村学校中,AI会不会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,带来效率和更广博的知识,帮助孩子们走入更为广阔的世界?肖雨决定继续尝试,尽管这不是坦途。

“当老师嘛,必须得把所有的坑都踩过一遍,再找出那条相对平坦的路把它指给学生。”肖雨说。

注:文中人物信息有模糊。AI故事计划(ID:AIstory1)人在的命运。这个编辑部致力于记录AI时代的真实故事”

来源丨AI故事计划(ID:AIstory1)
作者丨李奕萱
编辑丨温丽虹
图源丨midjourney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-PLW1w_dXNfpgWV9uHFNQ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